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娱乐平台用户当录 > 新闻动态 > 西安事变:扑朔迷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西安事变:扑朔迷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发布日期:2025-04-13 12:16    点击次数:75

再聊聊西安事变。主流的说法是,张学良出于民族大义,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这次震惊中外的事变。

这个事件的发生,用“震惊中外”来形容,丝毫没有夸张。这在当时绝对是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

为啥这么说?蒋介石是当时公认的国家元首,而且老蒋和张学良的关系杠杠铁是世人皆知。小弟竟然绑了大哥的票,问题是,这个大哥还是国家元首,这不是妥妥的兵变造反是什么?

实际上,这段历史相当复杂,也绝不是张学良一拍脑门子就干出的事。

很多人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事实上,这人绝对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他选择的“东北易帜”和中原大战站队蒋介石这两件事,把自己推上了人生权力的巅峰,就说明他还是有一定政治眼光的。简单点说,他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

所以说,他为啥发动“西安事变”,导致自己一辈子成为了阶下囚这事,也确实很难让人理解。

不过再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要捋清楚几个关键问题,基本就捋清了来龙去脉。

第一,作为蒋介石的拥趸,本来坚定支持蒋介石的张学良,为什么成为了反蒋急先锋?他俩之间发生了啥?第二,张、杨两人抓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真的只是为了国家前途逼蒋抗日?还是另有所图?

第三, 苏联到底参与没参与西安事变?为何最后起到了影响事件走向的作用?

本文以事件主角张学良作为主线,再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壹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心态起了变化

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是个人都知道蒋介石跟张学良的关系好。这倒不是因为两人拜过把子,毕竟蒋介石异父异母的结拜兄弟多了去了,坑起谁来从来不带眨眼的。

之所以关系铁,自然有原因。

首先对蒋介石来说,张学良可谓是他的命中贵人,实实在在的帮了他的大忙。

一个是“东北易帜”这事,让蒋介石和平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另一个则是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选择站在了老蒋这边,帮助老蒋战胜了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这些大军头。老蒋对张学良充满感激自然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蒋介石也没亏待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之后,把黄河以北的地盘都交给了小张,还把“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职位也给了他。此时的张学良可谓是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控制的地盘都超过了他爹张作霖。

而对张学良来说,得到这么大的好处,自然也对老蒋感恩戴德。最主要的是,自从和蒋介石交往以来,被老蒋的表演水平所折服,对老蒋极其崇拜,可以说是无条件的信任。

一个是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小迷弟,一个是对自己没有防备之心的好大哥,这还说啥?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甜蜜的小生活。

不过这幸福小生活也没维持多久,然后就被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给打破了。

张学良对日军侵略东北实行了不抵抗之策,短时间内东北四省(加上热河)陷入敌手,全国舆论一片哗然,蒋介石和张学良被国人骂成了渣。

这时候老蒋“兄弟就是拿来坑的”的拿手好戏又上演了。他跟张学良说,咱俩现在是在一条要沉的船上,跳下一个去另一个还能活,两个人都不跳两个人都玩完,你看要不我跳?

张学良还能说啥,通电下野,去欧洲溜达了一大圈,不过也没闲着,据说在意大利还跟墨索里尼的女儿搞了一段异国浪漫情缘。

不过老蒋也确实对张学良不错,可能也是觉得老让张学良替他背锅有点不太好意思,反正没有趁机把东北军给吞并了。

1934年张学良从欧洲回来之后,老蒋把东北军还给了他,让他担任鄂豫皖三省的“剿匪”总部副总司令,接着在1935年又让他带东北军去大西北,继续围剿陕北红军。

张学良回国后本来是想参加抗日恢复东北故土,为什么又答应蒋介石让他“剿共”的命令?

原因很简单,他去欧洲转了一圈,特别欣赏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制度,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实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也就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独裁政府和领袖。

他理所当然的把蒋介石当成这个独裁领袖的唯一人选,从而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力支持。

再加上他对红军十分瞧不上,一群泥腿子而已,凭我兵强马壮的东北军,还不是手到擒来?

不过很快,张学良就被现实给治好了毛病。治他毛病的是徐海东。

当时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已经由张国焘带着去了川陕,留下来的是徐海东和吴焕先带领的红二十五军,总共也就3千余人。然后第一仗就被红二十五军歼灭了五个营,算是送给张学良的见面礼。

接着徐海东领着红二十五军去了陕南,和刘志丹会合,组成了红十五军团。张学良也带着东北军跟着溜达去了陕西,踌躇满志的要把红军置于死地。

张学良这么想倒也没啥错,二十万人围剿几千人,有啥问题吗?

不过红军很快就把他的脸打肿了。

在崂山被红十五军团伏击,东北军110师差点被全歼,师长何立中重伤身亡。

在榆林桥战斗中,东北军六一九团伤亡惨重,被俘1800余人,连团长高福源也成了俘虏。(高福源后来成了东北军和陕北红军沟通的桥梁)

接着中央红军也来到了陕北,和徐海东他们会合后,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又被消灭了一个师,师长牛元峰伤重不治而亡。

张学良彻底懵了。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东北军被消灭了接近三个师,死了两个师长,两个师参谋长,六个团长不是战死就是被俘。照这个速度下去,东北军家底岂不是很快拼光了?

最主要的,南京政府还趁机把东北军两个师的番号给撤销了。

张学良这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再这么打下去,只有一个结果,东北军就消耗没了,自己也就成了光棍司令。

没兵的将军不如狗,从小就跟着他爹混社会的张学良岂能没有这个觉悟?

而此时,东北军也厌战情绪严重。在东北不战而逃让国人骂成了渣,现在又让红军给虐成了渣,我们东北军招谁惹谁了?我们打日本人战死了好歹有个好名声,跟着你张学良打中国人图个啥?不行,我们要抗日,我们要打回东北去!

张学良这时候算是明白了,东北军根本就不是铁板一块。自己再不改变策略,引起哗变也不是不可能。

严酷的现实让张学良认识到,跟随蒋介石“剿共”是死路一条。

要想让东北军和自己生存下去,只有停止剿共,要不然眼睁睁的部队越打越少。而且还要给东北军画一个大饼,那就是抗日,打回东北去。这是唯一能够凝聚人心保证东北军不散的办法。

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张学良就对蒋介石产生了抵触。不过这时候他绝对没有要抓蒋介石的想法,他要逼迫蒋介石让自己带着东北军去前线打日本人。

从事后来看,如果蒋介石真答应了他的要求,那就不会发生“西安事变”这个事件了。

实际上蒋介石早有情报,这时候东北军已经和红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成“三位一体”,私下达成了停战协议,不但不打红军,还送钱送军火没事搞搞联欢啥的。

不过蒋介石还是信任张学良,觉得这混小子指定是被人忽悠了,谁背叛自己张小六也不会背叛自己。

于是1936年10月,蒋介石跑西安去督促张学良赶紧进攻红军。

没想到一直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张学良居然拒绝执行,说大哥你听我的,别“安内”了,先“攘外”不好吗?

其实,此时的张学良,之所以坚决不和红军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早就听说蒋介石一直在和红军秘密谈判停战。张学良对这事相当恼火。

好家伙,你蒋介石偷摸着跟红军谈判,让我东北军去给你当炮灰,真当我张小六是个大冤种?

那问题来了,蒋介石不是一直致力于消灭红军吗?跟红军秘密谈判是个什么情况?

贰 严重刺激张学良的国共秘密谈判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以为红军长征结束到了陕北,就算是苦尽甘来了。事实正相反,他们遇到了更大的生存危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红一、红二、红四胜利会师。

会师当然是好事,不过问题很快出来了。一个是军事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

军事上,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蒋介石的中央军、还有马步芳的骑兵,合计约30万人把红军团团围在了这片狭小的区域内。这基本又回到了在贵州被四面围困的那种境地,要不就是继续跑,要不就是等着被歼灭。

经济上,陕北那地方本来就土地贫瘠,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加上蒋介石的经济封锁,红军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保证不了。再这么下去,甚至不用军事围剿,自己就崩溃了。

简单一句话,红军在陕北危机重重,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针对这个情况,我党调整战略,主要搞了两件事。

一个是跟张学良、杨虎城搞了一个“三位一体”,签订了停战协议,先把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了。

其实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清楚。张学良选择和我党合作,并不是他有多赞同我党的主张,也不是他有多爱国,而是有一个让他相当感兴趣的条件:那就是可以打通苏联的通道,获得苏联援助,然后红军就可以帮助他打回东北,收复失地。

理解了这点,也就能够理解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这事不难理解。对张学良来说,听老蒋的继续打红军,很明显是死路一条;不打红军,等于跟蒋介石翻脸,也就失去了南京政府的军费来源,也是死路一条。

而不打红军,还能让苏联解决军费和武器来源的问题,保全自己和东北军,这成了张学良的最优解。

为了跟苏联搭上线,小六子甚至还跟中共提出了入党申请,不过被斯大林给拒绝了。

我党做的另一个事是,红军到达到达陕北后,一度和国民政府开始了秘密谈判。这是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实际上,秘密谈判这事,是蒋介石先提出的。1935年12月,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就指示驻苏联武官邓文仪和在莫斯科的王明接触,提出了谈判的意向。

那问题来了。蒋介石一直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把剿灭红军当成第一要务,为啥突然改变想法了?

这和当时的局势强相关。

第一, 红军已经被赶到了陕北这个穷乡僻壤,人数也大减,在老蒋看来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与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剿灭,远不如用“政治收编”的方式解决更划算。

第二,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加上国内舆论压力,蒋介石开始打算着手于和日本开战的准备。而作为一个贫弱的农业国,他很清楚要和日本开战,必须要争取到外援,而这个争取的对象,就是苏联。

而苏联作为谈判条件之一,就是要求蒋介石放弃“剿共”,跟红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至于苏联支持中国抗日,也根本不是什么国际活雷锋,而是完全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虑,简单一句话就是“祸水东引”。

当时德国的希特勒在欧洲疯狂扩张,苏联已经意识到跟德国的一仗不可避免。而日本一直对远东地区虎视眈眈,苏联最担心的是万一面临两线作战,苏联如何扛得住?

而让中国把日本拖住,对苏联来说则是最优解。

综上所述,这就是当时国共秘密谈判的背景。

为此,我党派潘汉年,和国民政府那边的陈立夫、张冲对接,主要谈的是和平解决的条件,一度非常接近双方的目标,差点就谈成了。

特别是在1936年6月发生了“两广事变”,也就是广东的陈济棠联合广西的李、白以抗日名义起兵反蒋,让蒋介石压力大增。为了孤立两广,蒋介石还着急忙慌地要求中共公开发表和国民党合作的宣言。

不过老蒋虽然在秘密的搞这些事,还是传到了张学良的耳朵里。

可想而知张学良对这事的反应。好你个蒋光头,让我在前线给你剿灭红军,搞的里外不是人,让我当炮灰,你私底下却在谈和!

反目的种子,已经在张学良的心里生根发芽。

叁 蒋介石放弃谈判决心剿共到底

国共秘密谈判谈了快一年,到了1936年10月份,突然形势急转直下。

蒋介石态度大变,推翻了之前的谈判成果,而是出尔反尔的对中共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

比如说苏维埃政府必须取消,红军只能保留三千人,师长以上全都解职出国。

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这根本就是在胡搅蛮缠。中共怎么可能同意?

不过老蒋要的就是你的不同意。

原因也不复杂,他不想谈了,而是要发动“第六次围剿”,彻底把红军消灭。

老蒋为什么变化这么大?他受啥刺激了?

归根结底,还是苏联这个大坑货。说的直白点,在关键时刻,苏联把中共给卖了。

纵观苏联短短七十年的历史,这种为了利益出卖朋友的事干的是轻车熟路,并不稀奇。

1936年的时候,德国和日本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密谋结盟,这让斯大林压力倍增。前文也说了,苏联根本不想承受也根本承受不了德日的夹攻。

鉴于上述背景,斯大林比蒋介石更加急于达成合作协议,由苏联对中国进行援助,在西线拖住日本人。

为了尽快跟蒋介石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对陈立夫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现在对于我们苏联来说,最要紧的事,是支持你们国民党开展抗日,而红军这事,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蒋介石本来对红军一直在做两手准备,一手准备围剿,一手准备谈和。一听陈立夫转达的苏联驻华大使的这段话,蒋介石的判断就是,苏联把中共红军抛弃了。

那还谈啥谈?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加上“两广事变”又迅速解决,老蒋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付两广事变的兵力完全可以调到陕北去收拾红军。

结果是,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专门西安去,催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赶紧进攻红军,必须在三个月内彻底剿灭。

张学良和杨虎城自然是继续苦口婆心的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把蒋介石气的暴跳如雷,跟张、杨二人说,你们要是不剿共,我就让中央军上。至于抗日前线你们也别想去,你们去福建和安徽坐冷板凳去吧。

接着蒋介石去了洛阳,张学良以祝寿的名义又拉着阎锡山跟着去了洛阳,继续劝蒋介石不要再搞内战,先团结起来一起抗日。

蒋介石这才算是回过味来了。“剿共”这事,张学良和杨虎城是彻底指望不上了。

也就是这时候,在洛阳的蒋介石开始调兵遣将,把中央军逐步西调,准备替换东北军和西北军,由中央军来直接围剿红军。

此时的张学良心灰意冷,垂头丧气的回了西安。

张学良现在对前途一片迷茫。但你要说他现在有没有要兵变的想法?还真没有。

不过很快,对张学良来说,生死存亡的时刻就到了。

肆 西安事变的直接诱因

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抓蒋介石这事,是谁先提出来的?

答案是杨虎城。

说起杨虎城,也可谓是民国时代的一代枭雄,传奇人物。出身贫寒,年轻时属于陕西本地的江湖人士,有名的刀客,打家劫舍的事也没少干。

后来趁着辛亥革命的东风,一直站队比较准,慢慢发展成地方大佬,到老蒋的时候,手里的军队有5万余人,控制的区域包括陕西和甘肃。

也就是说,杨虎城的西北军属于地方军阀势力,和广西李宗仁、山东韩复榘、四川刘湘这些人属于一个性质。

对蒋介石来说,这些不是自己嫡系却又尾大不掉的势力,自然是欲除之而后快。把张学良安排到西北的目的,第一目标是红军,第二目标就是杨虎城,让东北军把西北狼也顺手收拾了。

所以东北军移防到西北的时候,杨虎城对张学良并不友善,防备之心非常明显。

不过张学良为人比较真诚,也确实没有收拾杨虎城的打算,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陕西的三大势力,也就是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为了自保选择了结成“三位一体”,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

至于杨虎城和蒋介石的关系,自然和张学良不可同日而语。杨虎城本身同情共产党,加上又是草莽出身的豪杰,能在腥风血雨中坐到陕西霸主这个位置,其对时局的看法和决断力自然不是张学良这个蜜罐里长大的公子哥可以比拟的。

也就是说,在生死存亡面前,如果说张学良对蒋介石还有个人感情的成分在里面,那杨虎城对蒋介石那可是没有半点情分可言。

所以,在张学良失魂落魄地从洛阳回到西安,跟杨虎城说起蒋介石的强硬态度时,杨虎城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张学良估计之前还真没想过要抓蒋介石,听了杨虎城的话非常震惊,并没有同意这么做。不过担心杨虎城有顾虑,还安慰杨说「余非卖友求荣之辈,请勿担心!不过汝之策,在余有不能之者」。

那张学良后来为啥又同意这么干了?一句话,形势逼人。

1936年12月4日,离西安事变发生还有八天的时候,蒋介石又屁颠屁颠的来了西安。来的目的也很明确,是来跟张、杨摊牌的。

老蒋提出了两个方案,让张、杨选择。

第一, 服从命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力投入剿共前线。

第二, 如不服从剿共命令,东北军调到福建,十七路军调到安徽,剿共的任务交给中央军。

这等于是把张、杨逼入了绝境,选哪个都是必死之局。

有人该问了,选第一个不行吗?

当然不行。当时的中国,抗日救亡的呼声已经成了主潮流,东北军和西北军大部分人都拒绝打内战。也就是说,即使张学良和杨虎城同意剿共,能不能指挥动自己的部队都是问题。

就在这时候,实在不行实行“兵谏”,成了张学良的一个选项。不过这时候张学良还没下定决心这么干。

而直接刺激张学良决定抓蒋的,是在12月9日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西安一二九运动”,西安学生游行示威,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蒋介石逼迫张学良如劝导不听就武力解决。张学良本来就因为九一八事变这事愧对国人,怎么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学生开枪?

另一个是更重要的,张学良得到消息,蒋介石准备12月12日公开宣布,撤销张学良的“西北剿总”职务,换上蒋鼎文。这明摆着蒋介石已经决心要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走,让中央军上。

针对于此,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在华清池被东北军抓住扣押,而住在西安城内的文武官员,则都被杨虎城扣押。

事变的具体过程咱就不多说了,网上一搜一大堆。总之蒋介石相当狼狈,是从一个山洞里被揪出来的。

写到这儿咱们也基本看明白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自保。至于他一直喊的“逼蒋抗日”,咱们实话实说,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伍 影响事变结果的各方态度

真正让张学良大惊失色的,是事变后的各方势力的态度。

本来他以为全国舆论都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抓蒋介石逼蒋抗日是顺应潮流得民心的一件事,肯定各方褒奖称赞都云集而来。

估计小六子都想好怎么谦虚地应对全国人民的赞美了。

然而各方的反应让他懵的一逼。除了陕甘苏维埃之外,全国铺天盖地的一片痛骂之声。知名人士像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人纷纷撰文谴责,称其「名为抗敌,实则自毁长城,系国家民族之罪人」。

而最坑张学良的莫过于各路军阀。这帮子老油条都跟蒋介石矛盾很深,甚至一直都在酝酿反蒋联盟。所以张学良估计“兵谏”定会得到各地实力派的支持和响应。

结果是,之前一起骂老蒋的这帮子人,眼看舆论方向不对,立马改弦更张变成了墙头草。大多数都不痛不痒的支持和平解决,既不想得罪张学良,又不想得罪南京政府。

最令张学良感到寒心的是阎锡山。在事变之前,阎锡山非常明确的同情张学良,让张学良误以为阎锡山肯定会支持自己。殊不知和他这个小白兔相比,阎锡山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

不仅不声援不支持,还用了四个「乎」来质问张学良:「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减少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的韩复榘和四川的刘湘私底下对张学良发电表示支持,并建议对蒋“断然处置”,也就是一不做二不休弄死老蒋。不过是个人也能看出来,这两人也没安什么好心眼,是想借刀杀人。

这也就解释了后来蒋介石为什么枪毙韩复榘,刘湘也死得不明不白。这两人在西安事变时就把老蒋彻底得罪了。

除了全国舆论和各地军阀的态度之外,影响事变结果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苏联的态度。

咱们前文讲过,不管“三位一体”也好,私底下援助红军也罢,张学良看重的并不是中共,而是中共背后的苏联。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马就给共产国际发了十万火急的电报,汇报了事情的经过,并要求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张、杨的行动。

但让中共大跌眼镜、让张学良绝望的是,苏联直接把张、杨定位为破坏团结抗日的罪人、叛徒,污蔑事变是亲日分子的阴谋,并极力撇清苏联和这次事变毫无关联。

这让寄厚望于苏联的张学良大失所望,也彻底失去了依靠。

苏联的态度也很明确,坚决避免中国分裂,要求中共协调和平解决事变。

道理也不复杂,蒋介石如果出事,中国必将陷入分裂,拖住日本这事就变得扑朔迷离了。所以对苏联来说,保住蒋介石,领导中国进行抗日,替苏联挡住日本,是当时形势下的最优解。

事情到这地步,张学良是万念俱灰。对他来说,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蒋介石放回去。为此还跟杨虎城差点闹掰了,两人在放蒋还是杀蒋这事上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1936年12月25日,事变后的第13天,在各方斡旋之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当天,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由此也开启了半生阶下囚的悲剧。

陆 结束语

最后接文章开头总结几句。

第一,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自保。蒋介石也是昏了头,如果在事变之前答应张学良的要求,让他去绥远抗日前线,这事也就发生不了。

第二,我党到底参与没参与西安事变的策划?答案是没有,可以说是毫不知情。事变后的当天上午,张学良发电给延安通报这事时,延安的第一反应是极为震惊。

第三,苏联并没有参与西安事变的策划。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反应就是,苏联是张学良搞事变的后台。实际上并不是。不过,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对结果的走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假设,苏联当时采取的是支持张学良、并承诺对张学良进行援助的话,那西安事变的结果,包括中国近代史,都将是另外一个走向。

历史没有假设,咱们就不妄自猜测了。

不过从事后来看,老蒋在这次事变中反而成了受益者。

虽然作为国家元首让自己的小兄弟给逮起来确实挺丢面子,但是正是通过这次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对张和杨),反而在全国范围内积聚了巨大的威望,这真是一个意外收获。

而且事变后,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分散调离,也趁机打击了一下其他军阀地头蛇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内局势的掌控。

而最惨的自然是始作俑者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一个成了阶下囚被关了半辈子,另一个在蒋介石败退大陆时也没忘记这个仇被杀害在渣宰洞。

至于我党,转危为安,革命大业由陕北再次启程。毛主席不是也说过嘛,“有人说陕北地瘠民贫,我说如果没有陕北,我们就下不得地。我看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